大帐,小帐,谁高明,谁高尚?_
请用微信扫一扫
我们的身边有的人高明,有的人高尚。在企业管理领域,也有许多或高明或高尚的人物与事迹,而笔者却并非想打着道德的旗帜去评价这些企业和企业家孰更高明孰更高尚,只是谈谈在多年人力资源咨询项目,尤其是薪酬体系设计项目当中所看到的一些"高明"或"高尚"的做法,以及这两种做法与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地位的关系。
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究竟应该由谁决定谁?
在从事人力资源咨询工作的这几年时间里,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项目组给客户提交的薪酬设计与绩效考核方案,提交给客户之后总是免不了要做很大的调整,否则无法获得客户高管的通过。而这种调整通常又经常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客户认为项目组提交的岗位年度总薪酬的市场水平过高,需要调低;其二是员工的收入当中,绩效部分(也就是浮动部分)的比重过低,增加了企业的固定成本,无法有效激励员工。
事实上,项目组在给客户设计薪酬体系与绩效方案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客户所在行业的竞争强度、企业的盈利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等诸多方面。应该说,绝大多数客户是完全有能力去实现项目组提交的薪酬设计方案的,而且在设计薪酬体系与绩效考核的时候,我们也与客户做了大量的沟通,向客户陈述了采取我们提交的设计方案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让客户权衡利弊。遗憾的是,项目小组毕竟不是客户,最终选择何种方案,还需要客户高层来定夺。
本文并不是想在此讨论到底是咨询顾问的方案是对的,还是客户的意见是对的,只是想借着这个话题,将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与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地位的关系,与外资同行进行横向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比较之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有能力并愿意支付具有竞争力薪酬的民企,其市场地位和企业竞争力也明显高于那些有能力但不愿意支付具有竞争力薪酬的企业。谈到这里,许多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较高的支付能力和市场地位决定了支付意愿,还是支付意愿决定了市场地位和企业竞争力?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以下一些信息:
外企与民企,两本账有两重天:
恐怕绝大多数求职者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都会首先考虑外资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原因很简单:外企的薪水高,福利好,而且有着良好的培训和员工发展机制;相对于民营企业,国内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无论是在薪酬福利,还是在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上,都无法与外企相比。与之对应的市场表现也极为鲜明:如果购买力许可,买汽车会选择奔驰宝马等品牌,买家电会选择飞利浦、西门子、松下等品牌,买手机会选择诺基亚、索爱、三星等品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而足。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外资们在中国挣得盆满钵满,而且还能够享受各种税收政策;而众多民营企业、尤其是出口型、外向型企业,一方面要面临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临人民币升值、降低出口退税的压力,而由于他们在整体战略和创新机制上的缺失,因此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以降价来争夺市场,陷入了发展的恶性循环。
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有很多。在我个人看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国内的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普遍缺乏对人才的真正尊重,缺少对平等和契约精神的尊重。尽管口口声声说求才若渴,但真正要给钱的时候,却总是有许多"高明"的办法来尽量少支付,即便是有的民营企业聘请了咨询公司给他们重新设计薪酬和绩效体系,但却少有能够不修改就能通过的薪酬方案。反观外资企业,尤其是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大型跨国公司,比如IBM、宝洁、联合利华、大众汽车、诺和诺德、辉瑞等公司,每年都会定期的(通常在年底)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外部市场的薪酬信息,有的是购买咨询公司的薪酬调查报告,有的则通过对离职员工的追踪面谈来获取同行业的薪酬信息。在获取了外部市场的薪酬数据后,每年年初都会对所有岗位的薪酬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公司的薪酬能够与外部市场保持同步或者领先。原因也很简单,并不是外企们有多么高尚,万里迢迢来到中国做活雷锋;也不是因为外企们实力雄厚,心甘情愿的向员工支付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只不过外企们算的不仅仅是薪酬这本小账,他们更懂得算人才获取、市场份额、营业利润这本大帐。
反观国内的许多民营企业,在我曾经服务过的薪酬咨询项目和薪酬体系设计培训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客户所关注的不是如何设置科学有效的薪酬体系,以最大限度的激励员工,而是如何在员工能接受的前提下尽量的控制人力成本——在这两种不同诉求的背后,是截然不同的付薪哲学在影响着外企与这些民营企业在组织管理上、在用人之道上的巨大差异。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付薪哲学,折射出外企与民企之间截然不同的基本假定,而这些基本假定直接导致了不同的市场表现和财务表现。
外企与民企在薪酬福利方面的巨大差异,归纳起来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外企将人力资源视为一项长期性的投资,而非成本的概念;而大多数民企则将人力资源视为一项成本,并且视其为运营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
2、外企鼓励并肯定员工对个人价值和财富的追求,并且也致力于通过健全的培训与发展机制帮助员工成长,因为员工能力得到成长也直接促进了公司业绩的提升;而大多数民企则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的投入,因为他们担心员工的能力提升之后会以此要挟公司加薪;
3、外企信奉高投入高产出的经营哲学,在员工投入与产品研发上投入很大。优秀的外企认为,有了优秀的员工就等于有了人才的优势,有了人才优势就会有优良、先进的产品,有了优良、先进的产品就有了可观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这些民营企业家们则要求员工先别提条件,干出业绩再谈报酬;对于研发,能不投入就不投入,因为可以通过模仿来解决。
通过外企与民营企业在薪酬福利哲学上所存在差异的对比,可以看到这些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各自领域里的市场表现:
1、在IT行业,IBM占据着硬件和服务领域的绝对优势,国内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电信运营商所用的服务器基本都是IBM公司的产品,尽管IBM的产品价格远高于曙光、浪潮、联想等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与之对应的是,同等职位的员工,IBM的收入至少是曙光、浪潮、联想等知名企业的1倍,IBM(中国公司)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投入占据公司年度收入的1%-2%(IBM公司07财年的营业收入为289亿美元),每名IBM的员工每年至少会有15-20天的培训时间。
2、在快速消费品行业,宝洁、联合利华、强生等三巨头几乎占据了国内市场80%的市场份额;民营企业的成功典范丝宝集团虽然也曾经独领风骚,但最终还是败给了宝洁,被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收购;与之对应的是,宝洁公司有广为业界所称道的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占据公司年度收入的约2%(宝洁公司07财年的营业收入为760亿美元),而从宝洁离开的员工,大多数人都成为了许多知名企业的高管,如可口可乐、万科、李宁等,所以宝洁也有着业界的人才黄埔军校的美誉。
3、在医药行业,本土药物(西药)生产企业几乎无一例外的模仿和仿制进口药,如抗生素、胰岛素等常用药物,鲜见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本土药企。因此,本土药企除了中医药之外,几乎都是靠仿冒药来维系日常运作,近些年更是有大量的药企倒闭。